-
法律服务
-
法律咨询
-
法律援助
-
免费咨询
新闻资讯
2年入职300多家公司,月工资超60万……-贵州律师
有一群上班族,
他们开着豪车,
每天在不同的办公楼里穿梭,
只为领取基本工资,
他们图的是什么呢?
工资发了20多万
承诺的业绩却没有兑现
沈总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老板,
今年,公司投资一个新项目,
需要招聘一批销售。
第二天
一个名叫洪*的男子来面试
戴着劳力士手表
拿着LV公文包、豪车钥匙的他
凭借着“优秀的简历”
和一流的口才
给沈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洪*面试时展现出
十分出众的业务能力,
他展示的行业资源
也获得了沈总的青睐。
就这样,
洪*以3万元底薪,
20%提成被高薪录用,
他还带着另外8个销售
一起加入了沈总的公司。
入职后,
洪*9人社保一直无法缴纳,
但沈总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他更关心的是业绩。
可两个多月过去了,
工资发了20多万,
洪*承诺的业绩却迟迟没有兑现。
离职证明牵出“职业骗薪”团伙
随后,
一个销售提供的一张离职证明,
彻底暴露了这伙人的真面目。
出具证明的,
的确是他上一家入职的企业,
但入职的时间段,
却和在沈总公司的时间几乎完全重合。
自知被骗的沈总立即报案,
一个涉及到数百人的
“职业骗薪”团伙浮出水面。
实际上,洪*仅是初中学历,当过中介、卖过保险。
但这两年,平均每月有10家左右的企业给他发工资,金额从几千到3万元不等,时长短的一个月,最长的半年。
经过调查取证和证据固定,警方认定这伙人和企业之间,绝不是普通的劳务纠纷,而是构成了诈骗犯罪。
夫妻两年入职公司超300家
月工资超60万
比洪*作案更疯狂的是徐*玲夫妇,
两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入职的公司超过300家。
徐*玲每天的生活,
不是在面试,
就是在去面试的路上。
导航记录清楚地还原了她的极限工作状态:
早上6点起床化妆,7点出门,8点到达A公司打卡签到,9点多她来到隔壁商务楼参加B和C公司的面试。
下午1点,她横跨半个上海,参加D公司的例会,再去E公司办理离职手续。
随后,她又去了F、G公司面试。晚上,她去各种酒会交际应酬,挖掘新的公司资源,到家已经是凌晨3点。
徐*玲还曾创下
单月入职28家企业的行业记录,
夫妇俩仅月工资收入就超过60万元。
徐*玲的目标,
都是小规模金融公司,
所以当她展示手上的优质客户资源时,
大多数老板都想留住她。
一般情况下,
头一个月还能蒙混过关,
当老板开始催促出业绩,
徐*玲就会召集群众演员配合演戏。
群众演员↑
为了最大化薅企业“羊毛”,
这些头部骗子还发展下线,
招募层次相对较低的犯罪嫌疑人
一同入职公司。
这些犯罪嫌疑人则需要将工资的20%甚至更高的50%、70%返给徐*玲夫妇。
因此,徐*玲夫妇俩除了工资收入,提成也相当可观。正因如此,本来一个小范围的犯罪行为,被肆意扩张到上百人。
骗子们自以为有《劳动法》
对于试用期员工的保护,
拿捏住了部分企业的软肋。
他们就像是癌细胞,
吞噬着其他求职者的就职渠道,
也导致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
截至目前,
警方核查的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
普法时间
本案中的“洪*”“徐*玲”等人
为了骗取薪资,
通过伪造学历、虚构工作履历
和过往业绩等材料,
将自己包装成“完美应聘者”,
骗得多家企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他们不具备岗位所需的能力和资源,
入职的目的就是
骗取企业的工资底薪。
因此,
这不是普通的劳务纠纷,
而是诈骗犯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使用欺诈方法”“错误认识”“财产处分”“从中获利”是构成诈骗罪的四个关键要件。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同时入职多家公司,
违法吗?
现行法律规范没有明确禁止职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
不过,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通常会与员工约定,不允许员工同时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真实案例:同时入职两家公司,她吃了苦头>>
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员工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每一名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
都应坚守诚信底线
莫以恶小而为之
只有诚信、勤劳才能致富。
企业该如何做,
才能提防“职业骗薪”?
这起案件也给企业招聘敲响了警钟。
有媒体评论,这些骗子屡屡得逞,跟企业自身的招聘漏洞息息相关。
·
假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严谨,做到必要的背景调查(点击了解背调>>);
·
·
假如企业给“洪*”等人及时缴纳五险一金;
·
假如企业做到以上任意一点,骗子同时入职多家企业的行为想必也难以得逞。
可现实中,不乏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规避社保缴纳责任,这种做法容易触犯相关法律,也会给企业自身埋下隐患,如被员工起诉,或者成为骗子可钻的漏洞。
所以,在要求求职者诚信尽职的同时,企业也需树立正确的用人观,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员工的合法权益做好保障,才能赢得员工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